-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版面费[08/04]
-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投[08/04]
-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期[08/04]
心血管病患者冬季心脏康复——运动篇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对于广大心血管患者,冬季运动要注意防寒保暖,防范虚邪贼风,以提高身体对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锻炼后及时擦干汗水并添衣保暖,切忌在大汗淋漓情况下骤然减衣,预防感冒。冬
对于广大心血管患者,冬季运动要注意防寒保暖,防范虚邪贼风,以提高身体对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锻炼后及时擦干汗水并添衣保暖,切忌在大汗淋漓情况下骤然减衣,预防感冒。冬季气温低,人体各器官系统遇冷后产生保护性收缩,肌肉、肌腱、韧带的弹力和伸展性降低,关节灵活性降低,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因此运动前务必做好热身活动,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待肌体适应后再加大运动量,不宜骤然剧烈运动。
?
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心脏康复,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充分发挥“心主血脉、心藏神明”“动静结合、阴平阳秘”“脏腑气血、外感六淫、七情内伤”等中医基础病因病机理论优势,实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使个体更好的适应自然和人文环境,促进全身脏腑气血的内外平衡。研究证实,太极拳、八段锦、气功、导引等传统运动形式动作轻柔缓慢协调、刚柔并济,有利于疏通经络气血,改善心肺耐力和生活质量,调节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和病死率。
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心三科心脏康复专病门诊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0》,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相关研究显示心血管病患者冬季死亡率较夏季增加 41% ,且冬季心肌梗死的死亡风险最高。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心脏康复的目标是调整身心不适、早日康复出院、预防疾病再复发、提高生活质量。运动是心脏康复的核心,欧美心脏病协会将运动康复列为Ia级推荐。根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身体活动每增加 4 METs,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可降低 12.0%,规律适当的运动康复具有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恢复正常生活、降低复发率等重要临床意义。
哪些人群适合心脏康复?

冬季运动康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传统运动康复方式有哪些?
如何制定安全有效的运动处方?
西苑医院心血管三科在医院领导、心血管中心领导的支持下,传承与发展陈可冀院士的中西医结合思想,积极推动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事业的发展。在心三科王承龙主任带领下,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工作已经走过六个年头,以心肺运动测试(CPET)作为评估手段,对不同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肺耐力评估和心脏康复指导,积极开展增强体外反搏(EECP)、八段锦、太极拳、踏车、弹力带等有氧运动、阻抗运动、柔韧运动和平衡运动方式,配合穴位贴敷、中药膏摩、皮内针、耳穴压丸、针灸拔罐等特色疗法,对康复对象进行全身心的调整,以达到抵御外邪、扶正固本、气血调和、形神合一的康复目标,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模式。
冬季运动康复首先需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和辅助检查结果,再采用运动负荷试验方法(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和心肺运动负荷试验)进行运动评估和危险分层。通过观察患者在运动负荷状态下是否有发生心肌缺血、心率失常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进行运动危险分层,另一方面,查看和解读运动负荷试验报告结果,根据心肺耐力相关指标制定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制定在遵循普遍原则基础上,需要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性、工作特点、运动喜好等,对不同的患者进行量身定制。
中医康复学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参考现代康复医学精髓,采用中医特色的康复技术方法,修复患者因疾病或者身体老化带来的身心功能障碍和损伤,促进提升和恢复生活质量、回归社会。面对我国60岁以上群体心脑血管疾病高患病率现状,陈可冀院士提出“慢病不慢,防治很重要”,并提倡诊疗康复的全程参与以及中西医多学科参与的心脏康复发展模式。

《2020 ESC运动心脏病学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体育锻炼指南》指出,体力活动和运动可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是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康复中的关键措施。但是对心血管疾病的运动建议应了解“有所为,有所不为”。
当运动过程中发现以下情况时,均应停止运动,进一步观察和处理:运动时感觉胸痛、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呕吐;运动时血压升高>200/100mmHg,收缩压升高超过30mmHg或下降超过10mmHg;运动时心电图ST下移≥0.1mv或上升≥0.2mv;运动时或运动后出现心律失常;任何关节或肌肉不寻常疼痛。
文章来源:《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网址: http://www.zgxxgbyj.cn/zonghexinwen/2022/1018/579.html